“我不累,我先把带过来的东西都给归置好,要不然乱糟糟的看着难受。”杨桂英说着要去找自己带来的东西。
她带来的东西多,崔承安一趟一趟地往楼上搬,搬完又累又热,坐在椅子上对着风扇吹。
何维淑看到她带的东西也吃了一惊:“怎么这么多?”
杨桂英道:“这些都是好东西。你看,这是咱自家种的红薯磨的细粉,比外面买的好吃,平时跟丸子一块儿下个细粉汤;这个,我晒的腊肉;这,土鸡蛋土鸭蛋,这个能放,我就都带过来了,没舍得卖;还有托你大婶儿家做的变蛋,她家做的最好吃,用的还是咱自家的鸡蛋,比市里卖的好……”
她一一细数自己带来的东西,每个包裹鼓鼓囊囊,几乎都是吃的,晒的干菜、做的腊肉、攒的红糖……
何维淑见状哭笑不得:“这么多,咱家就三口人,得吃到什么时候才能吃完。”
“不怕,我带的这些都能放,而且有冰箱,这肉什么的都放冰箱里,不会坏。”说着,杨桂英还有些可惜,“就是冰箱不大,这几只鸡鸭就给填满了,要不然我另外几只就不卖了,也宰了带过来,留着咱自己吃多好。”
“行吧,那我跟你一块儿收拾。”
杨桂英拦她:“不用你,你坐着去吧,我自己就弄好了。”
还没等何维淑再说,崔承安也道:“我帮着妈整理就行,你去看书吧。”
一个二个的都不让她沾手,何维淑只好坐到一边边看书边看着他俩整理。
杨桂英对整理东西一向有一手,什么东西该放在什么位置,她早就心里有数儿,崔承安就只要帮着一块儿放就行。
不得不说,有妈妈过来照顾着,何维淑的生活档次提高得不是一点半点,每天早上一起床,早饭就做好了摆在桌子上,晚上下班一进门就有热饭吃。
而且家里大大小小的琐碎事,杨桂英还不让她插手,何维淑每天当着甩手掌柜,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。
八月中旬的时候,姜颖初进了医院待产,于八月十七号进手术室生下一女。
何维淑和崔承安也去看望,小孩子太小了,只有成人的半个胳膊长,何维淑都不敢碰她,好像自己一碰就给碰碎了。
董芳苓看着小孙女,眼角眉梢都是笑意,问大儿子:“永安,孩子的名字起好了吗?”
崔永安点点头:“起好了,颖初取的,叫明雅。”
“明雅。”几个人在口中咀嚼这两个字。
崔建同点点头:“崔明雅,朗朗上口,挺好。”
董芳苓又问:“这名字是什么含义?”
姜颖初半靠在病床上,刚生完孩子没两天还有些虚弱,回道:“‘明’是日月合辉,既希望她光明又希望她明达,‘雅’是希望她温文尔雅,外柔内刚。”
“这寓意好。”董芳苓笑起来,又低头看向睡得无知无觉的小孙女儿,笑道,“明雅,小明雅,以后你就是我们家的宝贝明雅了。”
新生命的到来总是令人欢欣的,病房内大家其乐融融,满含爱意地看向刚来人间没两天的小明雅。
等何维淑和崔承安从病房离开,崔承安牵着她的手道:“我觉得我们现在也应该给孩子起个名了,男孩女孩都多起几个。”
“可以呀。”何维淑也觉得应该提前起,像大嫂那样给孩子取一个又好听又富有美好寓意的名字。
书到用时方恨少,崔承安在脑子里一直琢磨着取什么名,琢磨到最后也没琢磨出什么好名字来,最后苦着脸道:“晚上回去我就翻书去,不取它十个八个都不行!”
“有志气。”何维淑抿唇笑起来,给他竖大拇指。
“好了,你就别笑话我了,我就不信你现在有想出什么好名字。”崔承安把她的手从眼前压下去。
“干嘛非得现在想出来,离ta出生起码还有八个月呢,又不着急,慢慢想就是了。”何维淑不慌不忙,压根儿不接他的腔儿。
第47章 桂英
何维淑差不多是在孕期两个多月的时候出现的妊娠反应,稍微有些孕反,但不算太严重,再加上杨桂英对她一直都精心照料,她每天吃的喝的都花时间去琢磨,所以还算平稳地度过了这段时间。
董芳苓这段时间一直住在大儿子家帮着照顾孩子,不过家里也请了月嫂,她就是头几个月在这里帮把手,免得刚做爸妈还没有经验的大儿子儿媳太过手忙脚乱,而等这段比较慌乱的时间过去,月嫂跟家里也磨合得差不多后,她就再回自己家。
她虽然一直说让儿子赶紧要孩子,但实际上她并不太喜欢把退休时间用来带孙辈上。本来也是,她年轻的时候又要忙工作,又要带女儿儿子,好不容易退休后,当然不能再把时间都用来带孩子上,要不然一辈子不是生孩子就是带孩子,没有一点自己的时间。
她宁愿多掏钱,给他们请保姆请月嫂,这样大家既不用一直住在一起,也不用去磨合生活习惯、思想情绪,大家都轻松。
而且她催儿子生孩子也不是为了自己,也是想着再不生两个人年龄都大了,到时候再想生恐怕就不好生了。
董芳苓在市里住的这段时间,要亲自忙的事情并不多,于是时间空下来就时不时到大女儿家、小儿子家瞧瞧,看有没有什么需要帮把手的地方。
杨桂英对董芳苓经常过来也很高兴,她自从搬来市里,虽说跟女儿住在一起,能天天见面很开心,但白天他俩都得去上班,家里就剩她一人,家里就这么大,就那一点子活,要不了多长时间就能做完,剩下的大把时间都闲着,邻居们也都不熟悉,平时没个人聊天。
但要说她跟董芳苓之间有什么共同话题能聊,那其实也没有,毕竟一个是整日里不是农活就是喂鸡鸭的人,一个是城里有文化有爱好有正经工作的人,能聊什么呢?稍微能聊的那点子东西,要不聊两句就能说清楚。
但董芳苓喜欢出去玩,瞧她闷在家里,就把她一块儿带出去转转,逛逛商场,遛遛公园,甚至还带她去听了个什么交响乐,还有啥戏剧啥的。
杨桂英虽然听不懂,但她也不扫兴,该笑时跟着笑,该鼓掌时跟着鼓掌。
杨桂英这么配合,董芳苓玩得也高兴,于是有事没事就来家接她出去转悠。
这天董芳苓过来,一见面就道:“我怎么觉得你白了些呢?”说完拉着她左看右看,末了点点头肯定道,“是白了,比刚来市里那会儿可白太多了。”
“是吗?”杨桂英闻言摸了摸脸,笑说,“我年轻的时候其实也挺白的,是后来天天下地就给晒的没法看,现在天天闷在家里不出门,估计就给捂回来了点。”
“那挺好,白一点看着气色都好了。”董芳苓用指腹碰了下她脸部的皮肤,突然说,“哎呀,你瞧我这脑子,这三天两头带你出去转悠,怎么都没想起来带你去买些护肤品。”
杨桂英知道护肤品,闺女就天天用,还想拉着她一块儿用,但那都贵得很,她忙说:“我用不惯那些,我就天天晚上挖点蛤蜊涂涂就行。”
“咱先去瞧瞧,你要是真不喜欢,咱不买就是了。”说着,董芳苓就拉着她换鞋出门。
两人到了商场,董芳苓直接带着她到化妆品柜台,熟练地对服务人员道:“你帮我看看,有没有适合她用的护肤品?”
服务员也热情,立马就拿出一套来,又是介绍又是试用,弄得杨桂英都不好意思再拒绝。
而且来都来了,不买一套回去都说不过去,而且她要不买,董芳苓马上就要付钱送给她了。
杨桂英只好半推半就地买了一套护肤品,回去用了几天后惊喜地跟董芳苓说:“这东西用着还真挺舒服,比那蛤蜊油好用。”
董芳苓笑:“蛤蜊油太油了,涂在脸上跟糊猪油一样,你就用这个,用完了我还带你去买。”
“哎。”
不光是护肤品,接下来一段时间,董芳苓一有时间就带她出去,给她搭配着买了好几身衣服,要不说人靠衣装呢,这一打扮起来,哪儿还能看出身上的土气,出去一走,人家都以为她就是市里人。
杨桂英一开始还觉得有些别扭,认为自己年纪都这么大了还穿的这么鲜丽会不会不太好。
董芳苓反驳她:“哪里就是鲜丽了?我这都还没给你挑亮色的衣服呢,就怕你接受不了。而且你还比我小了七岁呢,要说年纪,那也是我大,可你看我这穿的不好看吗?”她穿了一件浅绿色的缎面衬衫,袖子微微挽起,配着米色的过膝长裙,扎着的细细的腰带,脖子上系着酒红色的碎花小方巾,脚下是一双小跟的米色皮鞋。
“不一样。”杨桂英笑着摇摇头,她俩哪儿能一样,董芳苓皮肤白气质好身段也好,穿这一身瞧着又好看又优雅,但要让她这么穿,那就是东施效颦,惹人笑话的。
董芳苓没反驳她,而是道:“谁跟谁都是不一样的,但只要咱自己穿的开心,哪儿有那么多顾忌,我瞧着你这样打扮就很好看,你不信问维淑,她肯定也这样觉得。”